为响应急救科普活动宣讲周,急诊中心坚持在门诊南门口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急救技能培训活动。5月13日上午10点,急诊科科普宣教团队宣讲员张晓倩和王小悦通过"理论+实操+互动"的形式,为患者家属奉上了一堂关乎生命安全的必修课。


技术为刃,以专业筑牢生命防线
"心肺复苏的黄金四分钟,是生与死的赛跑!"随着宣讲员张晓倩有力的开场,现场迅速聚集起人群。两位宣讲员以人体模型为教具,分步骤拆解心肺复苏五大核心环节:评估环境、判断意识、呼救求援、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次按压深度需达5厘米以上,频率保持100-120次/分钟,就像这样……"宣讲员王小悦跪地示范,双掌交叠精准按压,动作标准如教科书。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一位银发老者感慨:"原来按压深度这么讲究,以前总觉得用力就行,今天算是补上了关键一课。"


针对不同人群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示将活动推向高潮。宣讲员特别强调差异化施救原则:成人采用"剪刀石头布"定位法,儿童需单膝跪地调整冲击角度,婴儿则须托颌翻身拍背冲击 。当一位年轻母亲带着2岁幼儿上前模拟气道梗阻场景时,宣讲员张晓倩手把手指导其调整施救姿势,现场群众自发围成环形观摩,专业示范和通俗的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


生命课堂,以温度点燃科普星火
"让我试试!"在宣讲员鼓励下,多位家属患者主动上前实操。一位阿姨在模型上完成高质量胸外按压后,额头沁汗却笑容灿烂:"这个按压还挺耗费体力,但学会就是赚到!"更有家庭组团学习,爸爸负责按压模型,妈妈负责录像,高质量的科普宣讲值得更多人去学习和推广。
急诊宣讲团队长期走出病区,直面大众的科普实践,是践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生动注脚。正如那位年轻母亲所言:"今天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当意外来临,我们不再是束手无策的旁观者。"
初夏的阳光洒在急救模型泛光的表面,映照着宣讲员被汗水浸湿的护士服。每一场在南门口绽放的生命教育之花,正悄然将急救的星火播撒进城市脉络。急诊护理团队用专业与温度证明:守护生命,从来不止于抢救室内的争分夺秒,更在于让急救常识成为流淌在公众血液里的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