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战略部署,推动医学与工程学科深度融合,4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廉民学教授团队、陈伟教授团队,联合机械工程学院徐光华教授团队、影像科杨健教授团队,共同发起“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与医工交叉创新”专题研讨会。神经科学院院长王茂德教授在前期对接中为研究方向的凝练提供了战略指导,强调“以临床痛点为锚点,推动技术向实际应用靠拢”。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研讨会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在脑瘫、偏瘫及帕金森病等功能性脑病诊疗中的转化应用,探索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科研新动能。
跨界对话:从临床难题中凝练科学问题
研讨会上,机械工程学院徐光华教授以“技术赋能临床”为切入点,展示了柔性传感技术与智能康复设备的突破性进展:“高精度传感器可实时解析患者运动信号,为康复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影像科杨健教授则从临床转化视角,分享了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成果:“帕金森病神经网络模型已初步实现疾病进展的可视化预测,未来或可指导精准干预。”
神经外科青年团队立足一线诊疗需求,提出创新方向。廉民学教授以脑瘫患儿为例,剖析传统康复瓶颈:“步态异常源于神经-肌肉协同失调,但现有技术难以动态捕捉关键信号。若能融合脑电监测与三维步态分析,或可设计个性化矫正方案。”陈伟教授则聚焦偏瘫患者需求:“开发轻便穿戴设备实时追踪运动数据,需工科团队攻克传感器抗噪与算法优化难题。”
技术碰撞:实地探访锚定三大方向
在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的脑机交互平台,跨学科团队观摩了脑电信号驱动机械臂的演示。廉民学教授深受启发:“脑瘫患儿步态矫正需多维数据联动,例如将运动捕捉与脑电信号融合,动态追踪神经调控轨迹。”陈伟教授提出延伸应用:“将可穿戴设备接入脑机平台,实时反馈偏瘫患者神经状态,可动态优化康复策略。”
经深入探讨,双方明确三项合作重点:一是柔性电极闭环脑机接口系统:提升脑瘫患者运动信号采集的舒适性与稳定性;二是智能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融合步态分析算法,助力运动功能重建;三是帕金森病多模态诊疗体系:整合脑电信号与影像组学数据,构建量化评估模型。
务实推进:分阶段破解临床关卡
如何让合作落地?廉民学教授提出“靶向攻关”策略:“每月召开临床-工科联席会,首期聚焦脑瘫患儿步态信号干扰问题——工科团队优化传感器抗噪设计,我们同步验证临床数据。”陈伟教授细化技术转化路径:“帕金森闭环DBS设备研发分三步走:依托现有平台开展小样本预实验,半年验证原理;推进微型化设计;最终实现临床转化。”
徐光华教授高度评价该模式:“青年团队提出的‘问题导向、分步推进’策略,让科研直击临床痛点。”杨健教授表示支持:“脑疾病多模态数据平台将整合影像、电生理等数据,为联合攻关提供底层支撑。”
创新闭环:从临床需求到技术落地
此次研讨会以脑瘫步态矫正、偏瘫神经反馈及帕金森病精准调控等现实问题为牵引,构建“临床需求-技术研发-应用验证”的创新闭环。未来,跨学科团队将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培育医工复合型人才、搭建临床验证平台,持续推动功能性脑病诊疗技术革新,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书写“医学+工程”交叉创新的交大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