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中度脑梗死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临床研究项目在西安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4-04-24   文章来源:神经内科    作者:商苏杭、于嘉   责任编辑:陈佳琦   (点击:)

2024年4月21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中度脑梗死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临床研究项目启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吉训明院士和陕西省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韩建峰教授联合牵头,计划在国内40-50家中心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盲法、平行对照临床研究。项目牵头人吉训明院士、韩建峰教授,知名专家鱼丽萍教授、常明则教授、吴军教授、薛艺东教授、杨西爱教授、李花教授、原向军教授、李雪教授和来自国内80余家意向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研究者15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屈秋民教授、杨剑波教授、曹红梅教授、于嘉教授主持,吉训明院士致开幕词。

吉训明院士衷心感谢各医疗机构对临床科研项目的支持。他指出,尽管近年来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由于时间窗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用于5-10%的患者。如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减少残疾仍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对双上肢的血管床进行短暂、可逆的缺血和再灌注以激活远隔组织的缺血耐受,激发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以减轻卒中引起的脑损伤,是一种新的潜在神经保护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简单、廉价、无创等优点,具备良好的临床转化价值,期待通过这项研究,明确该治疗方法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对该研究方案和研究规划进行了详细讲解。该研究采用国际认可的临床研究设计,明确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预计在2年内完成1150例患者招募,作为一项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盲法、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来自陕西省内外的专家、各医疗机构项目负责人对研究方案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西安市第三医院常明则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敦旺欢教授、陈晨教授围绕本项目相关的临床诊疗能力,分别以脑卒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和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与评估为题开展了精彩讲座。

牵头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临床研究的操作细节进行了培训。李康悦医师讲解了CRF表的内容和填表要求,项目助理吴艳茹培训了研究者和CRC的研究流程要求。郭冰冰医师、崔玉倩医师分别代表三级医院卒中中心、二级医院卒中中心讲解了前期病例入组流程。

在会议的尾声,屈秋民教授对该研究项目的成功启动进行了总结。他强调,该研究的启动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是为了解决临床的实际困难,探索更多的救治措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脑卒中临床研究的人才和队伍。研究将严格遵守国际临床研究规范,建立严格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研究过程规范,研究结果科学可靠。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