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学术交流】陕西省子宫内膜癌筛查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8-02   文章来源:妇产科    作者:李奇灵   责任编辑:裴薇   (点击:)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有效筛查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在妇科领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为践行7月20日在北京启动的“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号召,为西北地区子宫内膜癌筛查工作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7月31日,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和学科办共同主办的“陕西省子宫内膜癌筛查专题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汇聚陕西省妇科、病理科等领域专家,深入探讨了子宫内膜癌的筛查进展。会议分为上午、下午两部分,上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下午则安排了子宫内膜取样操作、子宫内膜筛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操作等实操培训。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李奇灵教授首先为大会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深深的谢意。她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宫内膜癌在国内许多发达城市已经超越了宫颈癌,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因此,对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显得尤为迫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李雪兰教授致大会开幕辞中表示,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如何借鉴子宫颈癌的筛查经验,形成一套详尽的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指南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李雪兰教授说道:“李奇灵教授团队在子宫内膜癌筛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相信本次的研讨会一定能让大家有很大的收获。”

接下来,李奇灵教授带来了题为“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报告,她表示:

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的普及与推广需克服取样难及制片难、诊断难、病理医师急缺等难题,人工智能辅助病理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可减轻病理医生工作负担,加速筛查工作开展。随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进展,分享了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她表示,“Li Brush” 子宫内膜癌细胞取样系统可有效解决“取样难”的问题,Shi标本制片系统充分结合细胞学与微组织学,有效解决“制片难”的问题,而AI算法可有效解决子宫内膜癌筛查解决病理医师“诊断难”及“人员紧缺”的问题。

紧接着,交大一附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侯慧莲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宫腔刷取液基薄层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学诊断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韩露博士向大家重点分享了用Li-brush进行子宫内膜取样操作过程以及取样注意事项。大家就取样注意事项展开热烈讨论,她表示,对于子宫位置异常的患者可辅以宫颈钳,可提高取样满意度及成功率。对于宫颈管粘连的患者,如使用一次性宫颈钳后仍无法进入宫腔则可使用一次性探针辅助。

不知不觉中大会议程过半,经过一小时的简餐及休息时间后,韩露博士为我们现场进行了Li-brush进行子宫内膜取样操作。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深了与会者对取样操作及相关注意事项的理解。

侯慧莲教授也带领大家现场阅片,详细讲解了5张典型正常、非典型增生型子宫内膜细胞及子宫内膜癌细胞涂片。大家热烈提问,侯教授一一解答,与会者李敏医生表示:“侯老师的讲解解答了她很多的疑惑。”随后,张琳技师向我们演示了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详细操作流程。

大会最后,李奇灵教授做闭幕致辞。她表示,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大会从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三个步骤:取样、病理判读、AI识别进行充分的学习交流,相信大家收获满满。希望未来在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