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于11月22日在湖南长沙盛大开幕。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针对临床细菌真菌感染、病毒性肝炎肝病、医院感染防控、X疾病等多个前沿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会议特色鲜明,不仅设立了高规格的院士论坛,还开辟了多个分会场和交流专场,全面覆盖了感染病和肝病领域的热点话题。感染科何英利主任、赵英仁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何英利教授在“发热待查诊疗思维”、“发热血小板减少”2个板块做了专题报告,并主持了另外4个板块。
在发热待查诊疗思维训练板块,何英利教授围绕发热伴皮疹疾病进行了25分钟的大会报告,并引用大量实战病例,生动具体的将发热伴皮疹归纳为4大类疾病,分别是感染病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药物相关皮疹4大类,并详细进行了展开。报告结束时,大会主席李太生主委对报告给与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
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板块,何英利教授围绕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了25分钟的大会报告,并指出交大一附院感染科是全国最早出血热国家标准制订单位,近年来开展新型病原诊断技术,将出血热诊断时间提前了48小时,极大的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会后讨论热烈。
近年来由于病原谱的变化、旅游迁徙频繁、免疫低下人群增多,感染导致的发热愈发复杂。一些过去不常见的病原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立克次体、阿米巴原虫、组织胞浆菌、分支杆菌日益常见;在发热诊断中,基于临床经验的详细病史采集、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寻找发热源头的关键。感染科长期致力于发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感染科近10年的疾病谱,至少120余种疾病可引起发热。这就对诊断医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有全身各系统感染表现、病原体时间空间分布、病原体的传播路径等知识储备,以及对抗菌药物合理的使用。发热的诊断已经成为交大一附院的特色诊疗,西部乃至中部患者纷纷到感染科就诊;复旦医院管理研究所对我院的发热诊疗团队也给与高度评价。本次会议邀请我科在发热板块进行专题报告,也是对我科的充分认可。
今年感染科举办了全国感染科医师培训大会,学会现任主委、前任主委、候任主委、张文宏教授等40余位教授来西安授课讲座;此外还开展了西部人工肝培训大会,感染科作为基地单位为13家医院授牌;感染科还举办了乙肝治愈临床培训大会。
在2024年复旦专科排行中位于西北首位、全国13位基础上,感染科积极参加全国学会交流,并介绍西安交大一附院感染科“3个国字头”学科的建设成果,得到全国参会专家的认可,有望明年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