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及儿童常见意外伤害防护知识,提升儿童家庭科学急救能力,2025年5月15日,陆港院区儿科医护团队走进陆港第十四幼儿园,为家长朋友们带来了一场专业且实用的健康科普活动。活动涵盖虫咬伤处理、异物卡喉急救等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操示范"的形式,将科学的儿童健康防护知识送到家长手中,现场反响热烈,家长直呼"受益匪浅,期待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
专业讲解:用科学知识筑牢安全防线
活动开始,儿外科的曹振杰主任以“儿童虫咬伤”为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详细解析了当儿童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肿、发热和疼痛等症状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并且特别强调了家长需要警惕毒虫咬伤的早期识别。曹主任还提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孩子被蜂蜇伤后,使用肥皂水冲洗是否真的有效?”他进一步解释了毒刺残留可能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现场的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些重要的医疗知识要点。
此外,曹主任还强调了在户外活动时,家长应如何预防儿童被虫咬伤。他建议孩子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含有DEET的驱虫剂,并尽量避免在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区域长时间停留。他还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反应,如呼吸困难、皮肤瘙痒或肿胀扩散等,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活动的互动环节中,家长们积极提问,曹主任耐心地一一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互动升温:携手共筑防护屏障
“食不言寝不语”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维护生命的密钥。顾英副护士长将专业的解剖学知识巧妙地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智慧。她用“交通枢纽”来比喻咽喉部位:“气管宛如一条笔直的隧道,而食管则是邻近的单行道。当我们边吃边说话时,就如同在立交桥上违规变道,极易导致‘交通堵塞’——即食物误入气管的危险情况。”现场家长恍然大悟,随后儿科护士任蕾蕾和刘阳君通过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异物卡喉预防技巧”。护士们手持人体模型,一边操作一边强调:“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施救者需要从背后环抱,迅速用力拉扯双肩,利用产生的冲击力来排出异物。”台下的家长们两两结对,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练习后,一位母亲深有感触地说:“真的能感觉到气流的冲击,以前只知道拍背,今天学到了正确的处理方法!”
专业担当:用行动诠释医者初心
当儿科医生放下手术刀,换上科普讲解的便装;当护士走出病房,化身急救技巧的导师——这场发生在陆港第十四幼儿园的科普活动,恰似一幅“上医治未病”的现代注脚。医护人员以行动诠释:真正的医者初心,不仅在诊室里的妙手回春,更在校园中播撒预防的种子,让千万家庭成为守护儿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活动结束后,儿科医护人员和家长们合影留念,多位家长表示:"希望能经常开展这类活动",幼儿园负责人表示:"当专业医疗力量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织就更牢固的安全网。"
此次科普活动不仅传递了科学的儿童防护知识,更彰显了医务工作者"防重于治"的担当精神。随着夏季儿童意外伤害高发期的临近,我院儿科团队将持续开展"健康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以专业力量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