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护理征程上的追光者,当我踏入肿瘤内科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座镌刻着生命坚韧与医学温度的杏林殿堂。内心既有对未知挑战的审慎,更有对生命故事的敬畏。怀着对南丁格尔精神的追慕,携着对“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箴言的思索,我以护理新人的身份,在专业精进与人文感悟的双轨上并行,于肿瘤护理的特殊场域中,重新定义“守护”的内涵。
承续与突破:肿瘤护理的“进阶修行”
携首个科室的实习积淀,我以更具底气的姿态投身肿瘤内科护理。护士长的悉心关怀,带教老师的专科化带教,为我搭建起“进阶”的阶梯。从巩固静脉穿刺的“稳准”技艺,到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的得心应手,再到钻研肿瘤化疗药物的配伍禁忌与输注规范;从学习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评估,到掌握各种癌症的护理干预要点;从输液港、PICC维护的观摩者到实践者,每一项技能的打磨,都是对“专业深度”的掘进。我深知,肿瘤护理的“进阶”,是在承续护理根基上的精准突破,唯有“深耕”专科,方能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观微与察变:肿瘤护理的“细节史诗”
通过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深刻认识到,肿瘤内科的护理,是一场对“细节”的极致诠释。患者因长期治疗导致的血管纤维化、因药物副作用引发的消化道反应、因病情进展产生的心理波动……每一处细微变化,都是护理干预的信号。在陈小芳老师以及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慢慢学会在晨间护理时,通过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其睡眠质量;在输液巡视时,凭借患者主诉警觉药物不良反应;在健康宣教时,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与认知特点调整沟通策略。这些看似琐碎的观察与应对,实则是肿瘤护理的“史诗”片段。于细节处见真章,于微变中定决策,这是肿瘤内科护士的专业“修行”,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表达。


共情与共愈:肿瘤护理的“人文长卷”
肿瘤治疗的漫漫长路,让患者的心灵世界成为护理的另一重战场。相较于首个实习科室,肿瘤内科的患者更易陷入对生命的焦虑与对治疗的迷茫。我从带教老师身上习得“共情式护理”的真谛:不是简单的情绪安抚,而是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的恐惧与渴望,进而成为其抗癌路上的同行者。当直面疾病不可逆转的进程时,护理的核心价值转向生命质量的守护。我重新认知了“治愈”与“疗愈”的辩证关系。当医学无法提供根治性治疗时,护理通过症状管理(如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实现功能性疗愈;通过倾听与陪伴达成心理疗愈。老师总是以专业的知识和温和的态度进行护理工作,所以很多患者对老师十分信任,在科室五个周的学习中,我不仅仅学习着护理技能,也学着老师的“全人照护”思维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这些人文关怀的践行,让护理超越了技术范畴,成为“共愈”的桥梁。护理的温度,藏在与患者的心灵共鸣里;生命的光亮,源于医患间的彼此托举。这份“人文长卷”,是肿瘤内科护理最动人的底色。


沉淀与生长:肿瘤护理的“职业觉醒”
历经两个科室的实习淬炼,肿瘤内科的经历让我完成了护理认知的“职业觉醒”。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肿瘤护理不仅是对疾病的干预,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守护。看着患者在医护协作下重燃生命希望,我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从最初的操作执行者,到如今的病情观察者、患者陪伴者、团队协作者,身份的多重转变,是专业的沉淀,更是职业的生长。而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不少外来友人也选择到交大一附院就诊。在赵欢欢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编辑了一份英语接诊文书,旨在与国际患者扫清沟通障碍,让他们在陌生的就医环境中,也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专业与安心。肿瘤内科的实习,是一场职业觉醒的旅程,它让我明白,护理人既是技术的“践行者”,更是生命的“摆渡人”,唯有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深耕”,方能在守护生命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在肿瘤内科的实习时光,是专业的试炼场,更是人文的浸润池。感恩带教团队(马海静老师、赵欢欢老师、曹锐老师、张苗苗老师……)的倾囊相授,特别感谢宁晓云护士长的引领关怀和陈小芳老师的鼓励以及悉心教导,感恩患者的信任包容,这些经历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我护理生涯的土壤里扎根生长。这段实习洗去了我的稚嫩,赋予我前行的力量,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沉淀与成长,以更专业的素养、更人文的情怀,在护理的领域中,做一名笃定的生命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