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主页新闻 > 正文

主页新闻

生命防线持续筑牢 破局攻坚守护安康—— 交大一附院急诊多维施策破解患者滞留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18   文章来源:宣传部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

作为区域急危重症救治的 “生命前哨”,交大一附院急诊科始终坚守 “生命至上” 的核心准则。面对近年来急诊量激增带来的患者滞留挑战,医院以理念革新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资源倾斜为支撑,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 “组合拳”,用责任与担当筑牢 24 小时不落幕的生命防线。

急诊量激增成 “考题”  生命优先立 “标尺”

随着医院医疗实力与社会声誉的持续攀升,急诊科接诊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2 年搬迁初期年急诊量不足6万到2019年突破16万,如今,在 “一院多区” 格局下,仅总院区年急诊量已达18万。急危重症患者的迫切需求,与原有建筑格局、设施空间的承载力形成鲜明反差,患者滞留问题成为摆在急诊团队面前的“必答题”。

“生命权永远高于一切。”这是急诊团队始终践行的信念。面对空间紧张的困境,科室在楼道设立“抢救缓冲区”,新增10余个抢救单元,通过“升阶梯精准救治、降阶梯科学分流” 的流程优化,确保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第一时间获得有效救治,让生命防线始终坚固。

多维举措齐发力  分流梗阻巧破解

为打破 “患者进得来、转不出” 的困局,医院领导高度关注,多次在班子会上专题研究,多部门联动攻坚,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解决方案,制度强基,立起急危重症优先 “硬规矩”,实施 “专科首收刚性制度”,将急危重症患者收治纳入专科日常管理核心指标,各临床专科每日首位收治患者必须来源于急诊科,让急危重症患者“不排队、有去处”,全年通过该制度保障超 8000 名危重患者及时入院。

协同破题:织密多学科会诊 “一张网”

针对心脑共病、多器官衰竭等跨学科疑难病例,建立 “急诊 - 专科 - 全科” 线上多学科会诊(MDT)机制。每日固定时段由急诊科发起会诊,相关专科主任或骨干医师 “在线必应”,围绕病情评估、治疗方案、收治科室形成明确意见,最终由病情相关性最强的科室 “点对点” 承接。同步搭建专项工作群,非会议时段实时更新患者动态、协调突发状况,2024 年通过该机制成功分流复杂病例超3000例,让“患者在急诊打转”成为历史。

流程闭环:打通收治转运 “快车道”

延伸急诊科首诊负责制职能,赋予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住院证开具权,对符合住院指征但暂未明确接收科室的患者,急诊医师开具住院证后即时推送至综合患者服务中心,由专人全程跟踪督办。通过实时床位监测、跨科协调调度,构建 “急诊开具 - 中心督办 - 专科接收” 的闭环流程,使患者从决定收治到进入病房的平均时间缩短至4小时以内,全年加速转运患者超1.2万人次。

区域联动:拓展一院多区 “分流渠”

为缓解总院区压力、推动多区同质化发展,创新 “同一专科多院区床位统一调度” 模式。对病情稳定的亚急症患者,专项小组详细介绍东院区、陆港院区的医疗资源与诊疗优势,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协调转至分院治疗。这一举措不仅分流总院区患者超 3000 人次,更让患者获得 “就近就医”“错峰诊疗” 的新选择,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

“急诊科是全年无休的生命战场,我们用 24 小时的坚守,换得患者全天候的安心。” 交大一附院急诊中心杜俊凯主任表示,医院将持续凝聚全院合力,以空间扩容强基础、以机制创新提效能,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区域群众筑牢更坚实的健康屏障。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