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主页新闻 > 正文

主页新闻

医工新锐·青春引航——2025年度西安交大医工交叉十大创新新人来了!

发布时间:2025-11-18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部    作者:郑渠钊   责任编辑:王馨   (点击:)

近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促会健康数据与数字医疗分会、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第十六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正式揭晓2025年度医工交叉十大创新新人入选者名单。

本次评选以“破壁垒、铸重器、育新人”为核心导向,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基因组学等前沿领域,遴选出十位在医工融合创新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青年学者。他们以临床需求为牵引,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生动诠释了“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让我们一起走近2025年度医工交叉十大创新新人入选者。

沈明望,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入选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研究方向为传染病动力学、人工智能、卫生经济学评价等医工交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省部级以上7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43篇论文,含Journal of Hepatology(IF:33.0)The Innovation(IF:25.7,2篇)等,成果被WHO、欧肝指南引用。担任BMC Medicine期刊编委。

韩捷,西交大物理学院助理教授,聚焦医工交叉领域,围绕物理场调控、多尺度形性编程及跨尺度制造等核心问题,构建了多能场耦合的智能医用微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制造体系。已发表SCI论文17篇,一作/共一作者发表PNAS(3篇)、Advanced Sciences等论文7篇(封面2篇)、PNAS亮点报道1篇。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省科协青托计划等项目,担任Micromachines青年编委,并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专项,为我国智能医疗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与前沿突破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雨桐,西安交大前沿院医工交叉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构建及其软组织损伤修复应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包括4篇ESI高被引论文和2篇ESI热点论文,累计引用3000余次,获批发明专利1项。获国自然青年项目(C类),博后面上基金,国资计划(B类)等资助,获2025年度“Wiley威立中国高贡献作者奖”和中国材料大会优秀口头报告奖。

王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助理研究员,致力于“微生物改造+纳米递送”医工交叉研究。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4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5项;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 science、ACS Nano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被同行综述正面引用600余次。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届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陕西省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和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朱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项目获得者。研究方向为生物3D打印技术、复杂类神经系统及其体外模型的一体化构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9篇。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printing期刊青年编委,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与国际生物制造学会青年委员。一作论文获Small期刊2022年度下载量最高论文奖;指导学生获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本科生组冠军。

白瑞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表皮异常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及新疗法。担任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皮肤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发表和接收SCI论文26篇,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SCI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数篇,累计被引次数百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

贾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ed-X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专注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方向聚焦基因组串联重复及相关疾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国资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等项目。在GPB,Genome Bi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导开发了肿瘤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系列检测方法,建立了中华家系1号(Chinese Quartet)基因组变异标准集,搭建了二代、三代高通量测序全流程数据分析方案,相关专利连续5年授权转化到美国、欧洲、日本等。

张娜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ed-X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长期致力于脉冲电场消融重塑肿瘤微环境及增敏化疗/免疫治疗/耐药逆转的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省级基金4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中文核心论文7篇。荣获2021年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2024年第13届国际“最佳研究奖”,2025年智慧健康与智能医疗学术会议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及2024-2025年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张波,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长期从事高电压气体放电诊断与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中央高校自由探索与创新项目等,聚焦等离子体与固体电介质/生物组织表面相互作用的电场原位诊断与应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20余次,作邀请报告3次。形成了多套等离子体医学应用装置,目前已有2套装置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丁园园,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学术合作型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CMC-过敏物质分析仪器研发、过敏性疾病诊断标志物检测方法开发及过敏性疾病药物发现及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等3项,主持榆林市科技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校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以第1或通讯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转化5项。

十位创新新人的成果,正是西安交通大学“顶天立地”科研观的生动写照——既仰望星空探索科学前沿,又脚踏实地解决临床痛点。每项成果都凝聚着“西迁精神”的核心要义。这些创新实践,既是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的具象化支撑,更是对“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坚定回应。他们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医工融合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篇章,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交大方案。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