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惟先、踔厉奋进;持之以恒,不辍耕耘。2023年度我院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数再创新高!全年国家级纵向项目及课题获批金额超过1亿元。斩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6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丰硕,创我院历史新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针对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为核心。近三年我院均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的斩获,这也标志着我院科研攻关实力稳步向上。

吕毅教授牵头申报的“多模成像引导腔内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项目编号:2023YFF0713700)”获得立项,该项目总预算2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

泌尿外科团队牵头申报的“生物大分子靶向干预新技术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2023YFC3404100)获得立项,该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800万元,实施周期5年。

其中,我院神经外科王茂德教授团队主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实时图像引导头部γ射束立体定向放疗系统研发》;任冯刚副研究员携外科梦工场团队主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腔内脉冲电场能量递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麻醉手术部高巍教授团队主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智能化风险控制技术与麻醉机器人的临床验证及推广应用》;根据临床诊疗特点,神经内科罗国刚教授团队支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偏头痛临床诊疗路径、质控指标及质量管理规范研究》,聚焦偏头痛临床诊疗各环节,建立偏头痛全链条防控体系;张谞丰教授团队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HBV诱发的原发性肝癌泛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朱丹军副教授团队通过我国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临床需求,研究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的电路、软件、磁共振兼容等关键技术,突破了CRT起搏器全部一来进口的瓶颈《以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研发》获得了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以上项目的斩获,加快了我院承担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新步伐,增强了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建设,推动医疗创新技术和成果的可及性。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集结力量重点攻关,让科技服务临床,造福患者,彰显一附院医学使命的时代担当。
目前国家大项目的引导,不再以基础研究为单一出发点,而是根据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我院吕毅教授及任冯刚副研究员与外科梦工场团队始终坚持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外科技术创新研究;我院王茂德教授团队及高巍教授团队,与时俱进,将智能化系统应用于临床,强化前沿技术在诊疗中的应用,秉承交大一附院精医卓越的诊疗精神。
青年多才俊,科研创新同样具有使命担当。任冯刚团队聚焦腔内脉冲电场能量递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中面临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业转化等主要问题,通过协同攻关,阐明脉冲电场能量递送器件与生物组织间多物理场耦合机理,优化脉冲电场作用下组织损伤预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课题推进核心部件和递送装置产业化,构建生产工艺规范。

高巍教授带领麻醉手术部团队,通过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中开展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及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模型和动态预警模型外部验证,突破技术局限以进行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智能化风险控制技术与麻醉机器人的临床验证及推广应用。

针对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家企业生产CRT起搏器,分别是美国美敦力、雅培、波士顿科学及德国百多力公司。国内尚无此类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朱丹军副教授团队通过我国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临床需求,研究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的电路、软件、磁共振兼容等关键技术,突破了CRT起搏器全部一来进口的瓶颈《以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研发》获得了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学科积淀,厚积薄发。我院泌尿外科团队针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恶性进展和治疗抵抗的临床难题,筛选驱动肿瘤恶性进展的关键转录因子和非编码核酸为药物干预靶点,开发靶向降解转录因子的 PROTAC和靶向降解非编码核酸的RIBOTAC前体药物,构建多模态诊疗的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系统,完成候选药物的临床前评价探索联合传统治疗及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组合策略。
神经外科团队在王茂德教授的带领下,针对头部y射束立体定向分次放疗的临床需求,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突破高剂量率、实时图像引导、在线自适应等关键技术,实现高剂量率多源聚焦y射束立体定向双辐射头、共面实时双图像引导系统、在线自适应智能放疗计划系统 (RTPS)等核心部件和软件国产化,并取得实时图像引导头部y射束立体定向放疗系统。该技术产品可以扩大头部y射束立体定向放疗临床范围,并提升临床放疗质量和效率。

神经内科头痛亚专科团队一直致力于头痛的临床及研究工作,2023年罗国刚教授团队联合申报的 “偏头痛专病队列及临床研究平台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 (2023YFC2508700)正式立项,经费1200万,聚焦于偏头痛临床诊疗路径、质控指标及质量管理规范研究(2023YFC2508705)。课题将牵头建立偏头痛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筛选全国质控专家,建立偏头痛全链条防控体系,形成覆盖院前科教-院中诊疗-院后随访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和临床路径。最终成立指南制定工作组,确定偏头痛指南修订和制定。 为科技部重大专项申报中在临床诊疗中平台与质量控制体系树立了榜样。

我院肝胆外科肝移植外科亚专业一直致力于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等肝脏移植治疗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治方向的成果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谞丰教授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电信学院叶凯教授团队申报《关键模式生物基因组精细研究及其示范应用》(SQ2022YFC3400108),获批经费2070万元。其中,张谞丰教授为课题四《HBV诱发的原发性肝癌泛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负责人,获批经费484万元。该项目基于前序课题所研发的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技术,关键元件挖掘方法及时空图谱绘制技术,研发HBV诱发的原发性肝癌泛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表征技术体系。绘制基于中国患者队列的HBV诱发的原发性肝癌泛基因组高精度图谱并挖掘其中致癌相关频繁子图模式并注释其功能。进而结合时空转录组和表观组测序数据,揭示原发性肝癌泛基因组频繁异常模式在时空转录上的规律,筛选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特征。

科研从来不是高屋建瓴的单一指标和体系,而是应将问题聚焦于临床,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区,最终提升疾病诊疗水平甚至提升疾病诊疗体系。科研的使命担当是立足于我国重大疾病发病体系,提升疾病防治新技术、推广适宜技术并进行推广模式与机制路径研究,进而实施技术推广行动。在国家的导向中,基于临床诊疗的平台体系的建立,中西医协同创新一体化都是从基础研究中不断引导至临床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惟其笃行,方能致远。当前正值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医院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我院瞄准影响人民群众健康重大医疗领域、前沿问题,解决卡脖子难题,学科融合交叉,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促进,助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协同式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医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强化政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研服务质量、改进科技服务方式方法等全力助推医院科研创新发展。
未来,我院将持续以大项目申报工作为抓手,通过大平台,产出大的科研成果,精耕细作、提质增效,推动我院科研高质量发展。通过科研平台,聚焦高水平,勇攀医学高峰;通过大项目聚焦高层次,培育科研人才;聚焦高站位,引领共同发展,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国家医学中心发展为落脚点,深入探索科技创新工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筑牢科研高地,续写开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