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院成功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毛传斌教授就噬菌体临床应用研究及治疗新途径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伊始,吴岳院长助理作为主持人介绍了毛传斌教授研究方向。毛传斌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噬菌体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生命形式深入挖掘,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毛教授揭示了其在现代医学特别是肿瘤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毛传斌教授致力于噬菌体用于肿瘤靶向免疫治疗,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基因工程改造的丝状噬菌体,这种噬菌体能够作为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剂来减少PD-L1阻滞剂非靶向递送所带来的副作用。通过设计出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受体上的噬菌体,可以实现对PD-1/PD-L1通路的精准阻断,进而激活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此外,毛教授还在会议中展示了如何将M13噬菌体改造成归巢肿瘤、纳米酶成核以及可缓解肿瘤乏氧微环境的工具,为乳腺癌等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药物输送效率,而且增强了疗效的同时降低了潜在的毒副作用。
除了应用于癌症治疗外,毛传斌教授团队还探索了噬菌体的独特物理性质—灵活性,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柔性M13噬菌体由于具有较低的刚性和杨氏模量,因此可以在液体环境中自由扭曲变形,以更好地适应目标细胞表面特征并与之紧密结合。这一特性使得噬菌体成为从全血样本中高效捕获稀有的循环肿瘤细胞的理想材料。
当柔性噬菌体的一端固定在磁珠上时,另一端则展示出特定适配体,这些适配体可以与CTC表面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柔性噬菌体不仅能增强CTC的捕获能力,还能有效抑制白细胞(WBC)等非靶细胞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提高了分离纯度。
整个讲座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毛教授倾囊相授,将二十多年的研究思路与成果娓娓道来。交流过程中,毛教授不但就学术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同时将青年研究者的治学方向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提升到新的高度,积极帮助临床团队以及学生解析源自临床的问题,如何转归为科学问题,并另辟蹊径提升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毛传斌教授的交流与指导得到了全场参会医生及学生的高度参与及赞许。
此外,毛传斌教授参观了我院作为西部首家顺利通过CNAS ISO 20387认可的生物样本库,毛教授对我院生物样本库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给予高度肯定。毛教授也对我院的科学研究的良好治学氛围所深深感染,他期望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通过我院生物样本保藏活动将持续深入与我院噬菌体治疗进行合作并跨上国际新台阶,与我院后期进行学术及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