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神经内科在前期精密评估的基础上,成功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低颅压综合征靶向硬膜外血液贴片(EBP)治疗手术。这一创新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标志着我院神经系统头痛疾病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5年误诊、患者辗转多地求医,终除沉疴
患者为中年男性,主诉头痛、头胀、耳鸣5年,症状加重2年。此前,患者在全国多地就医,被疑诊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鼻窦炎、焦虑等,辗转多地,疗效不佳。患者站立或坐位时头痛明显,平卧后减轻,只能长期躺平缓解症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终,患者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详细检查和专家会诊,确诊为低颅压综合征。
该病例由罗国刚主任亲自指导,同时得到了北京宣武医院武力勇、李军杰、王震教授的精心协助。术前,霍康主治医师带领团队温萌、王转转医师通过数字减影脊髓造影(DSM)精准定位脑脊液漏点。在全面、审慎的评估后,确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向医务处报备。在医务部、手术室和兄弟科室的全力支持下,团队与患者进行了充分沟通,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治疗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过程中,在C臂引导下,通过精准地将患者自体血液注入硬膜外腔,成功堵塞漏口。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体位性头痛症状缓解。
低颅压综合征:一种只能“躺平”的罕见病,易误诊、治疗难
低颅压综合征是神经内科头痛疾病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表现为体位性头痛。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颈部僵硬、耳鸣、眩晕等症状。低颅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压力降低,导致脑组织下沉,脑膜和血管受到牵拉,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此外,低颅压综合征还可能引发硬膜下血肿、脑静脉系统血栓、昏迷等严重并发症,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表面贴沉积、脑下垂性痴呆等慢性损伤。
低颅压综合征为罕见病、诊断难度较大,其年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五,误诊率高,平均确诊时间长达4个月。头颅MRI可显示硬脑膜增厚强化、硬膜下积液等特征性表现,而腰椎穿刺可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明确诊断。然而,部分患者因脑脊液漏的部位难以确定,导致诊断和治疗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在治疗上,目前主要以大量补液为主,通过增加脑脊液容量来提高颅内压力,缓解头痛症状。然而,仍有25%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
靶向硬膜外血液贴片(EBP)基于疾病分型,治疗有效率高
靶向硬膜外血液贴片(EBP)是一种基于疾病分型的精准治疗方法,尤其针对脑脊液漏引起的低颅压综合征,其有效率显著提高。通过脊髓磁共振水成像、脊髓CT数字减影、脊髓椎管内造影等技术精确定位漏口,能够实现针对性强的治疗,从而显著提高成功率。
本项目得到了我院医务部新医疗新技术项目的支持。神经内科霍康医生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系统学习低颅压综合征的规范化诊治、掌握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椎管内数字减影、硬膜外血贴等技术。通过与兄弟科室的紧密合作,自2024年10月结束进修以来,已成功为5名低颅压患者明确诊断,找到脑脊液瘘口,实施了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精准靶向硬膜外血液贴片(EBP)治疗的成功开展,为西北地区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常规开展该项技术,并推动其规范化应用,以造福更多西北地区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