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夏日防暑指南:医护视角下的科学防护

发布时间:2025-07-15   文章来源:全科医学科    作者:季晶   责任编辑:陈佳琦   (点击:)

盛夏来临,高温天气导致中暑事件频发。作为三甲医院的护士,我亲身经历过多起因中暑引发的危急病例。因此希望通过结合临床经验与医学指南,从预防、识别、急救三方面系统地讲解中暑防护,帮助大家安全度夏。

一、中暑的医学定义与分级

根据《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暑分为三级:

1. 先兆中暑:头晕、多汗、乏力,体温≤38℃;

2. 轻度中暑:恶心呕吐、心率加快,体温38℃~40℃;

3. 重度中暑(热射病):高热(>40℃)、意识障碍,可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60%。

二、高危人群与场景

1. 重点防护对象:

-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交警);

-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

- 儿童(体表面积大,易脱水);

- 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2. 危险场景:

- 密闭高温环境(未通风车厢、厨房);

- 高强度运动后未及时补液;

- 服用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影响排汗药物者。

三、预防措施:临床验证的四大策略

1. 科学补液:不仅仅是喝水

- 推荐方案:每小时补水500mL,可交替饮用淡盐水(每升水+3g盐)及含钾饮品(椰子水、运动饮料);

- 避免误区:一次性豪饮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忌酒精、浓茶等利尿饮品。

2.物理降温:从院内到家庭的延伸

- 户外防护:穿戴宽边遮阳帽、冰袖,利用医用降温贴敷颈部大血管;

- 居家环境:空调设定26℃~28℃,配合风扇促进空气循环。

3. 行为干预:时间管理与症状监测

- 遵循“避午原则”:10:00-16:00减少外出;

- 随身携带电子体温计,出现头晕、肌肉痉挛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

4. 特殊人群定制方案

- 慢性病患者:咨询医生调整利尿剂用量,监测血压;

- 婴幼儿:推车需配备遮阳篷,每15分钟观察有无烦躁、皮肤发烫。

四、急救处理:黄金30分钟行动指南

若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按以下步骤施救:

1. 脱离热源: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

2. 快速降温:用冰袋敷腋下、腹股沟,冷水擦拭全身;

3. 紧急送医:拨打120时明确“疑似热射病”,途中持续物理降温。

注意:禁止给昏迷患者喂水,避免窒息!

五、医护提示:这些细节可能救命

- 警惕“隐性中暑”:空调房久坐后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易引发体温调节紊乱;

- 药物影响:部分感冒药含伪麻黄碱,可能抑制排汗,夏季服用需谨慎;

- 康复期管理:中暑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

中暑是可防可控的急症,关键在于提升科学认知与及时行动。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呼吁公众将防暑纳入日常健康管理,愿这份指南助您远离热浪威胁。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