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青海医院】青海首例IVUS-OCT融合同步成像指导精准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

发布时间:2024-01-09   文章来源:交大一附院青海医院    作者:   责任编辑:陈佳琦   (点击:)

近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援青专家”雷新军教授和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秀英主任共同领衔的心内科介入团队成功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融合同步成像系统——一种全新的融合腔内影像检查方法,指导精准介入治疗一例冠脉闭塞合并自发性冠脉夹层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介入手术治疗效果。

图1 IVUS和OCT成像图片示例

患者陈X,男性,35岁,无基础病史,1月余前因突发胸痛在外院做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7段中部完全闭塞(具体闭塞处不明),行介入治疗失败,给予内科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患者仍有劳累性胸痛、胸闷发作,遂慕名来青海省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

2023年12月12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雷新军教授带领景林德博士和刘建菊医生按照预定方案为患者实施了手术。冠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开口部似有夹层,7段中部完全闭塞,闭塞处无残端,闭塞支发出部位不明,正向血流TIMI 0级(图2 A、B)。决定干预左前降支:7F EBU 3.5指引导管到位后,先操控Sion导丝至闭塞支附近对角支内,并予以球囊扩张(Side-Base 技术,图2 C),然后在逆向造影提示下,微导管携带UB 3导丝寻找LAD闭塞支开口,成功寻径进入闭塞支内(图2 D),逆向造影提示前降支闭塞处位于7段近中部,7段至8段始部弥漫性病变(图2 F)。再沿导丝送入IVUS - OCT同步成像导管(图3)检查(图2 G),结果显示:导丝全程位于LAD真腔内,LAD开口部自发性夹层形成(图4 A、B),LAD开口部近端血管面积8.59 mm2,管腔直径3.32 mm,开口部夹层远端血管面积3.58 mm2,管腔直径2.16 mm(最窄面积2.88mm2,狭窄43.0%);7段中部狭窄近端血管面积2.25 mm2,残存管腔直径1.80 mm,远端血管面积2.44 mm2,残存管腔直径1.77 mm。冠脉造影结合IVUS - OCT检查结果,手术指征明确。首先,使用顺应性2.0 * 20mm球囊12atm预扩张靶病变(图2 E),造影示残余狭窄约20%,再在IVUS-OCT指导下,由远及近衔接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随后采用非顺应性3.0 * 8 mm、3.5 * 15 mm、4.0 * 9 mm 球囊逐段扩张对应直径支架,造影显示支架充分膨胀,血流TIMI 3级(图2 H)。最后,进一步使用IVUS - OCT同步成像评估手术情况,结果显示:支架充分膨胀,贴壁良好,LAD开口部夹层成功封堵贴壁,支架远近端未见夹层,LAD 7段最小血管面积为3.54 mm2,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图4 C)。术中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A

B

C

图4 支架植入前后IVUS-OCT同步腔内成像

图5 手术剪影

目前,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图1)。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血管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IVUS - OCT同步成像系统是在一个集成的平台上,融合OCT和IVUS两种腔内影像的技术,使用一根导管一次扫描后即刻获取高分辨率OCT和高穿透力IVUS的诊断数据,在不增加手术复杂度和手术时间的前提下,全面准确获取管腔信息,为临床医生治疗冠心病提供极大的帮助。

精准医疗是现代医疗的先进理念之一,通过应用IVUS - OCT同步血管腔内成像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冠脉介入治疗的精细化水平,有助于降低手术操作潜在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该技术的应用标志着青海省人民医院冠心病患者治疗水平的提升,将造福更多的青海人民。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