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抗体进入临床以来,治疗性抗体药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FDA共批准了近百个治疗性抗体药物,其中涉及免疫系统与肿瘤治疗的抗体类药物就占到了68%。抗体类药物已经成为了现代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住院药房的继教小组特地邀请了临床药学单媛媛副主任药师,为住院药房的药师们全面地介绍抗体药物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单媛媛副主任药师首先从抗体的概念以及作用讲起。抗体药物可按照免疫球蛋白Ig类型、作用靶点以及药效进行分类。而我院临床常用的抗体药物有肿瘤坏死因子阿达木单抗、生长因子曲妥珠单抗、抗血管新生的贝伐珠单抗、白介素系列的巴利昔单抗等等。之后,又根据治疗性抗体经历的鼠源性抗体、嵌合抗体,改性抗体和表面重塑抗体(部分人源化抗体),到全人源化抗体等不同发展阶段,从各类抗体药物的来源和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如鼠源性药物半衰期短,且会产生免疫排斥、在少数病例中还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而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全人源化抗体在其免疫排斥和超敏风险方面均呈现大幅降低的趋势。最后,单媛媛副主任药师将各类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以及针对人体细胞因子靶点的单抗药物进行了总结。虽然单抗药物现在发展迅速,临床应用广泛,很多人都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或期望,但是单抗类药物同样存在着他固有的一些问题。包括不可避免的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也就是抗药物抗体。所有单抗类药物均有发生的可能性。一旦产生免疫原性,药物的清除加强,引起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免疫抑制性单抗,不可避免的降低人的免疫力,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会。而免疫增强类单抗,比方说PD1,可能会让活性的T细胞攻击人体正常细胞。还有就是很多单抗不是每个人都有效,抗体所介导的ADCC活性受到肿瘤靶点表达丰度、FcγR基因型、以及效应细胞在肿瘤组织的数量等因素所影响。且单抗类药物大多属于生物制剂且价格昂贵,临床应用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