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

秋风起,病菌“醒”:感染科医护教你守住秋季健康防线

发布时间:2025-11-12   文章来源:感染科    作者:徐少妍   责任编辑:张潇丹   (点击:)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空气湿度也随之降低。此时,呼吸道黏膜会变得脆弱,而蛰伏的病菌也进入了活跃期。感染科门诊数据显示,秋季流感、诺如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等病例会明显上升,掌握科学防护方法,能帮你有效避开“秋季感染陷阱”。

一、秋季高发感染,认准这3类“常客”

由于不同感染的症状和传播路径存在差异,因此,精准识别才能做到对症应对:

- 流感病毒:常表现为突发高热(39-40℃) ,伴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部分人会有咳嗽、咽痛。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痊愈后5天内均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 肺炎支原体: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初期像普通感冒,随后出现剧烈干咳,夜间加重,部分人会有低热。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病程相对较长,若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引发肺炎。

- 诺如病毒:典型症状是急性呕吐、腹泻,常伴有恶心、腹痛,部分人有低热。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若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饮用了被污染的水,甚至在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后未洗手,都可能导致感染。该病毒尤其在家庭、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暴发。

二、3条“硬核”防护,挡住大多数病菌

感染科医生指出,秋季防护无需复杂,做好以下3件事,可降低80%的感染风险:

1. 把好“手口关”: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后,一定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防止用脏手摸口鼻、揉眼睛;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水果洗净、肉类煮熟,不饮用生水,以此阻断诺如、沙门氏菌等食源性感染。

2. 护好“呼吸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地铁、商场)规范佩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咳嗽、发热症状的人;在家里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菌浓度;干燥地区可使用加湿器,将湿度保持在40%~60%,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

3. 筑牢“免疫力”: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让免疫细胞活性下降30%);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橙子、菠菜)和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每天适量运动(如快走、瑜伽)30分钟,增强呼吸道抵抗力。

三、出现症状别慌,这样处理更科学

很多人出现不适后要么硬扛、要么乱用药,反而延误病情。记住感染科医生的“3不3要”原则:

- 三个“不”:不盲目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如流感、诺如病毒引发的感染;仅对细菌感染有效,需医生判断后方可使用);不随意使用退热药(体温低于38.5℃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超过38.5℃再遵医嘱使用退热药);不隐瞒症状带病上班或上学(尤其是流感、诺如患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以防传染他人)。

- 三个“要”: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剧烈咳嗽影响睡眠、呼吸困难时,要及时就医;呕吐腹泻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不喝含糖量高的饮品;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轨迹(如是否去过人群密集场所、接触过类似症状者),以便医生快速诊断。

秋季并非“感染季”,而是“防护关键期”。只要切实做好“识病菌、强防护、科学应对”这三步,便能悠然享受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远离感染的困扰。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