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

诺如病毒悄然来袭,这份防治攻略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3-02-17   文章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gsl   (点击:)

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这个时期是各种传染疾病的高发期。近日,多地疾控部门提醒: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已进入发病高峰期!诺如病毒感染性很强,较低剂量就可引起感染,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餐饮单位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暴发群体感染。

诺如病毒到底是什么?如何预防?交大一附院儿科专家来为您解答。

图片

诺如病毒是什么?

1968年11月美国俄亥俄州诺沃克市爆发急性肠胃炎,时隔3年在这些患者保留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一种病毒,被命名为“诺沃克病毒“。2002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改名为“诺如病毒”。目前诺如病毒已成为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

感染诺如病毒后会有哪些表现?

易感人群在接触诺如病毒后的12‐48小时内发病。以轻症感染者居多,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也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病程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 ‐3 天,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恢复较慢,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诺如病毒是怎样传播的?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

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食源性传播: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

经水传播:因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

图片

诺如病毒在哪里容易暴发?

诺如病毒特别容易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暴发流行,如餐厅,学校,幼托机构等。可发生于一年中的任何时期,冬春季月份的发病率最高。

不挑人,不放过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爱攻击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幼童。

如何判断是否为诺如病毒感染?

最简便方法测试粪便或呕吐物中诺如病毒抗原。

感染诺如病毒需要隔离吗?

诺如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只需要不到20个病毒颗粒就会导致感染,而且病毒可以在环境中生存(能抵抗冰冻、加热至60℃以及氯或酒精消毒),所以很难控制诺如病毒感染的暴发。因此对诺如病毒感染人员必须进行规范管理:

病例: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 小时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症状重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

隐性感染者:建议自诺如病毒检测阳性后72 小时内进行居家隔离(餐饮行业者适当延长)。

诺如病毒感染后有特效治疗吗?

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如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等。

诺如病毒感染需要住院吗?

一般不需要住院。

轻症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剧烈呕吐和脱水,需及时就医。如果忽视或不治疗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吗?

很遗憾,目前还没有。

感染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力吗?

不可以,因为诺如病毒有6个基因群(Genogroup,GI ‐ GVI),GI 和GII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基因群,GI和GII进一步分为9 个和22个基因型,人群可以在一生中多次被感染。即使已经对诺如病毒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6个月至9年)。故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毒株的诺如病毒。

如何预防感染诺如病毒?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最有效措施。饭前、便后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做好食物的保鲜、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喝生水,饮用煮沸的开水或选择卫生合格的桶装水;生吃瓜果要洗净,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必须充分加热煮熟后再吃。



患病期间居家隔离:已发病的学生要隔离治疗,暂停上课,应该在家休息,直到症状消失3天后才回校,以免将疾病传染给同学。对病人、疑似病人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物品、厕所等进行消毒。

发生诺如病毒胃肠炎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重点对被患者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5000mg/L~10000mg/L,作用30分钟以上,酒精对诺如病毒无效。

图片

文 字:谭 璐 张 磊 刘 丽

编 辑:朱尔曼

责任编辑:庞 亮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