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供体短缺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因此,医学界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近日,我院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 “利用基因编辑猪肝脏治疗恒河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该项研究在吕毅院长与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副校长确立合作意向后迅速启动。组织我院肝胆外科、麻醉科、器官捐献科及外科梦工场等多个科室的相关研究人员,快速完成了研究方案的细化、设备转运调试、人员协调及实验耗材准备等工作,于7月11-12日赴云南农业大学开展联合实验。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体外血液循环灌注的基因编辑猪肝脏,能否提供临时生物功能支持的可行性。回答“基因编辑猪肝能否对肝衰竭猴起到治疗作用?猪肝能否行使全面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猴-猪肝之间的免疫相容性如何?”等基础问题。
实验中,研究团队为实验猴建立了急性肝损伤模型,并将其循环系统与一个由基因编辑猪肝和常温机械灌注系统组成的体外支持平台连接。实验中监测实验猴的生命体征和多项生化指标。此外,还将基因编辑猪的心脏、肾脏、脾脏、胰腺等,进行了体外灌注、标本采集,以研究移植免疫相关问题。







“异种生物人工肝”技术要走向临床应用,仍有大量的科学问题需要解答和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完成。实验间隙,吕院长和魏红江副校长进行了充分交流,拟定了后续数个研究内容,例如建立人血-基因编辑猪器官交叉灌注数据库等。本次实验开启了我院此类研究的序幕,未来将继续和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小型猪基因编辑与异种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开展紧密合作,聚焦科学问题、优化技术方案,为最终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共同努力。

注: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培育出8基因编辑克隆猪(GTKO/CMAHKO/β4GalNT2KO/hCD46/hCD55/hCD59/hTBM/hCD39),为异种移植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该研究通过敲除异种抗原基因并过表达人源补体调节蛋白,显著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猪肾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展现稳定肾功能。其核心突破在于多基因协同编辑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转基因拷贝数的精准控制,证实了基因编辑猪器官的生理兼容性。这一成果不仅推动异种移植临床转化,为全球器官短缺问题提供新路径,更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