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20日,西安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脑血管病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汇聚了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脑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为推动我国卒中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第二届国家卒中学院西北分院临床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安顺利召开!
2025年7月18日下午13点,第二届国家卒中学院西北分院临床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于西安盛大召开。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多家顶尖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临床研究方法论与青年医师实践。

论坛开幕式由国家卒中学院西北分院屈秋民教授致辞。会议设立五个板块,涵盖从研究设计到实践应用的全链条内容,由赵振伟、韩建峰、邓剑平、罗国刚四位教授担任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嘉教授任执行主席。

首场学术环节由赵雄飞教授、姚力教授、王文宗教授联合主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波教授系统阐释了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国华教授分享了基于国家卒中学院的研究体系建设经验,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王凌霄教授深度解读脑卒中科技应对项目申报管理流程,河南省人民医院贺迎坤教授则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讲述中青年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的实践经验。




铜川市人民医院丁少华教授、西安市第三医院闫旭东教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雨刚教授对于上述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第二节由高亚军教授、欧彩虹教授和曹岁霞教授联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侯城北教授聚焦临床试验样本量计算技术要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邱忠明教授交流临床研究心得体会,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乔教授通过IIT临床研究设计与执行解析MT系列研究的启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传辉教授展示拓展后循环取栓适应症临床研究。


安康市人民医院渠翔教授、宝鸡市中医医院张严教授、陕西省荣复军人第二医院李金如教授针对议题发表了看法与建议。



茶歇后学术活动持续深入,第三节由王莉教授、冯文萍教授和周青青教授联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韬教授通过CEST研究,解析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构建与设计,西安交通大学郑杨教授展示闭环神经-机接口技术及其脑卒中运动康复临床应用。

汉中三二0一医院张科儒教授、石泉县医院陈启教授、安康市中医医院王凯教授进行了讨论。



第四节“青年实践”由范百亚教授、吕日琅教授和李珍珍教授联合主持。



陕西省脑卒中临床研究网络建设进展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汇报,延安市人民医院石倩教授、蒲城县医院崔玉倩教授、汉中三二0一医院闫天宇教授和商洛市中医医院朱静谊教授进行实践分享。





论坛特别设置青年医师讨论环节,由马少玲教授、郭宝教授和郭润芳教授联合主持。



靖边县人民医院贺医波医师、宝鸡高新医院屈源医师、宝鸡第三医院舒婷医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世俊医师、汉中市人民医院吴月容医师、洋县人民医院孙艺医师、商南县医院冯秀霞医师和汉阴县人民医院王定波医师围绕临床研究难点展开热烈研讨。








最后,商苏杭教授总结发言,本次会议构建的学术交流体系,既包含顶尖团队的体系化经验输出,也设置了基层医院医师的实践分享平台,形成的区域协作网络建设方案,将为我国卒中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中度脑梗死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盲法、平行对照临床研究(RIC-LAA)相关委员会成立大会圆满召开
2025年7月19日下午15点30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中度脑梗死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盲法、平行对照临床研究(RIC-LAA)相关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西安顺利举行。

委员会合影
会议由赵振伟、韩建峰、邓剑平、罗国刚四位教授担任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嘉教授任执行主席。启动会首项议程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剑波教授,强调该项目的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录制视频形式展示RIC-LAA项目背景与科研目标,商苏杭教授系统阐释了临床研究委员会组织架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主持开幕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剑波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
研究方案解析环节,商苏杭教授详细说明病例入选标准、干预流程及数据采集规范。方案解读后进入专家论证阶段,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沐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侯城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梅斌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围绕研究设计科学性、技术实施可行性及质量控制体系展开深入讨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沐科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侯城北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峰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梅斌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
最终,党少农教授总结致辞,RIC-LAA项目将通过多中心协作推动远程缺血适应技术临床转化,明确脑梗死急性期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中度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少农教授
2025脑血管病新进展大师论坛顺利举办:继往开来,共探学科前沿进展

2025年7月20日,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脑血管病新进展大师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成果。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脑血管病领域的顶尖专家,旨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临床诊疗技术,为推动学科发展、提升临床救治水平注入新活力。
论坛于上午8:30正式拉开帷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韩建峰教授作为院领导代表致辞,对与会专家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期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凝聚智慧、共促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曹红梅教授担任主持人,强调本次会议将重点探讨脑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突破性进展。


学术报告环节,在西安交通大学党少农教授、西安市中心医院贾晓涛教授、西安市中心医院刘志勤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晋教授的主持下,多位专家带来精彩分享,会议中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天津环湖医院的魏铭教授讲解了其团队在血管再通后神经保护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剖析脑血管再通后神经保护的新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夏健教授聚焦 “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焦点”,提示了相关生物标志物与前沿探索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郑洪波教授围绕 “颈动脉慢闭开通技巧”,结合实操经验分享具体要点和难点;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周振华教授以“DATE 研究及 AIS 无复流现象”为题进行深入讲解,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沐科教授详细阐述 “医源性卒中的诊治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马青峰教授探讨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涂文军教授精选的 “改变卒中研究进程的十大研究”,回顾了卒中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伟力教授介绍 “常压高浓度氧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循证转化之路”,从不同维度为脑血管病研究进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论坛尾声,曹红梅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全面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深度分享和参会同仁的积极交流,并期望学术界能继续加强合作,加强脑血管病的前沿探索。

本次脑血管病新进展大师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脑血管病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高度。更为推动我国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脑血管病未来研究与临床应用指明方向,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四大慢病重大专项”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诊早治优化策略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智能识别及导诊系统研究课题启动会顺利召开
2025年7月19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诊早治优化策略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智能识别及导诊系统研究”课题启动会在西安浐灞华邑酒店召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韩建峰、西安市急救中心主任赵勤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沐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瑾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谭颖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少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郑杨教授、四川长虹智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陈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计算机学院张妮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二磊教授、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范百亚教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鱼丽萍教授、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姚力教授、西电汉中三二O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花教授、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常明则教授等专家出席会议。
韩建峰副院长在致辞时对课题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他谈到,重大科技专项对于慢病防治、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希望依托该项目推动急性脑卒中的早诊早治,提升慢病防治水平。

赵勤鹏主任在致辞时,总结了西安市急救中心发展现状,同时对本课题的实施与落地提出殷切期望,预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周沐科教授在致辞时强调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希望项目参与人员抓住机遇、整合力量,尽快形成产出成果并落地应用,同时要注重突出课题特色。

王瑾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莅临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谢意。她强调,本次课题研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西安交大一附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在课题介绍环节,主持人鱼丽萍教授和常明则教授首先详细说明了会议议程安排,并对课题汇报人的学术背景和临床研究经验进行了专业介绍。

课题负责人王瑾教授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智能识别及导诊系统"的研究工作,向与会专家详细汇报了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特色创新等几个方面,并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要求。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苏杭教授就西安市鄠邑区试点开展的中风识别行动作了简要汇报。他指出,该试点工作与本次四大慢病防治项目的行动目标高度契合,并现场向各医疗机构发出参与邀请。随后,商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协作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明确了各参与机构的工作任务。

在学术讨论环节,姚力教授与李花教授共同担任主持工作。两位专家在开场时特别强调:"脑卒中救治具有明确的时间依赖性,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高度评价了本项目的研究价值,指出该研究在优化卒中救治流程、提升临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学术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展开了深入研讨。周沐科教授强调,本课题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的研究,关键在于如何精准识别和定位目标人群。党少农教授补充指出,在人群筛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发病时间窗的准确判定,建议结合院前急救记录和影像学特征建立标准化的入组评估流程。郑杨教授介绍了研究计划,拟采集500例脑缺血患者的多模态数据,特别强调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对此,陈瑜教授提出,各协作医院在数据标注标准上存在差异,建议制定统一的标注规范和操作指南。

张妮教授针对方言识别难题,提出了基于语音合成大模型结合参数微调的创新解决方案。张二磊教授就对照组设置问题发言,指出非卒中患者群体的界定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赵勤鹏主任从临床实际出发,指出当前急救转诊中卒中分型诊断的困境,肯定了本项目的重要临床价值。范百亚教授分享了延安地区应用5G移动卒中单元的经验,证实了新技术在缩短救治时间方面的显著成效。


在会议总结环节,课题负责人王瑾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本次启动会通过深入研讨明确了研究方向、完善了研究方案,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教授特别强调,专家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对优化研究设计、规范数据采集、提升临床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她表示研究团队将充分吸纳会议成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研究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