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由陕西省急救学院、阎良区卫生健康局、阎良区红十字会、阎良区新华路街道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举办的“人人学急救,共筑急救圈”持证救护员培训大会暨阎良区新华路街道健康赋能计划启动会在东院区学术报告厅举行。陕西省院前急救质控中心、西安急救中心主任赵勤鹏,阎良区卫生健康局局长王瑞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谞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执行院长吴大鹏,阎良区新华路街道主任胡伟,阎良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孙楠等十余位相关领导,新华路街道51名社区工作者及东院区39名医护人员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娜主持。

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背景下公卫中心慢病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象征着东院区在中国航空城阎良埋下了两颗健康的“种子”:一是通过红十字会持证救护员培训,为新华路街道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证书的社区急救力量,筑牢生命安全保障网;二是正式启动健康赋能计划,以新华路街道为试点,推动慢病管理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健康阎良”建设注入新动能。
领 导 致 辞

张谞丰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是急救技能的学习,更是医者使命的践行。每年因急救不及时丧生者众多,而东院区作为交大一附院在渭北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科学规划的体现,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以建立急救网络为切入点,拉开交大一附院深入社区进行慢病管理的序幕,希望通过交大一附院的使命担当,为阎良区及周边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障与服务。

王瑞红局长首先代表阎良区卫生健康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阎良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各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东院区作为三甲医院,把总院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阎良,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这场活动,既是一次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更是“健康阎良”慢病管理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阎良区在构建“防、治、管”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华路街道作为首批试点,率先启动健康赋能计划,通过系统培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区急救力量,必将进一步筑牢基层急救网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也为慢病患者的早期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赵勤鹏主任表示,在西安主城区,团队工作人员通过急救志愿活动和服务项目,对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进行广泛急救技能普及,公众急救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远郊区县及农村仍是薄弱区。此次在阎良区卫生健康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西安远郊区——阎良区率先启动急救培训,意义重大。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有效提升阎良区的急救技能水平,造福百姓与社会,预祝学员学有所成、培训圆满成功。随后宣布培训活动正式开始。
理 论 培 训


理论培训环节,西安市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中心王志民老师进行《心肺复苏(CPR+AED)培训》主题培训。王志民老师围绕救护概论、心肺复苏(CPR+AED)、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七大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学员们认真听讲,重点内容及时进行记录,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向王志民老师提问,培训现场气氛热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使用手机进行线上考试。

操 作 培 训
随后,进入实操技能培训环节,90名参培人员分成8组进行操作练习。大家使用模拟人进行CPR+AED实战演练。培训老师一对一指导按压深度、频率、正确进行人工呼吸等操作细节,确保每一位参培人员能掌握规范、有效的急救技能。一名社区工作者表示,“东院区组织的这次急救技能培训,收获满满。曾经觉得急救遥远又复杂,如今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急救的关键技能。这不仅让我多了一项保障生命的能力,更让我深感责任在肩,未来一定会学以致用,积极传递急救力量。”



经过为期半天的培训,90名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均取得CPR+AED红十字会持证救护员培训证书。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会场,张谞丰副院长牵头召开“健康阎良”慢病管理项目碰头会,与总院公卫中心主任陈天艳、东院区管理团队,深入探讨“健康阎良”慢病管理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和实施建议。与会人员就打造“健康阎良”慢病管理示范区达成相关共识,下一步将尽快立项推进并成立高级别领导小组,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活动圆满落幕,通过此次培训,不仅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普及了急救技能,更强化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一方面持续开展急救技能科普培训活动,打造高素质社区急救队伍和推动慢病管理融入社区,全面提升公众急救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医学中心资源,以新华路街道为试点,未来将系统整合阎良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预防康复一体化的智慧慢病管理新模式,将阎良区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更好地服务区域百姓健康,彰显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