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生死24小时!交大一附院多学科联动,为出生1天的“膈疝宝宝”抢回生机

发布时间:2025-11-19   文章来源:儿科    作者:赵子见   责任编辑:王馨   (点击:)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及影像科多学科团队(MDT)紧密协作,成功为一名出生仅1天、确诊先天性膈疝的新生儿实施脏器还纳及膈肌修补手术。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顺利撤离呼吸机,现已康复出院。

产前诊断,生命防线提前筑起

韦女士(化名)在我院产检中被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膈疝发病率约为1/3000-1/5000,该疾病是由膈肌发育不全导致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压迫肺脏与心脏,引起肺发育不良和严重呼吸循环障碍,出生后死亡风险极高,救治难度高,对多学科团队协作和救治时效要求极严。在多学科中心成立前,先天性膈疝患儿的死亡率为67%,多学科中心成立后,死亡率下降至23%,可见多学科中心的评估有助于提高先天性膈疝患儿的存活率、提升保健的质量[1]

随后,我院大儿科周熙惠主任与儿外科曹振杰主任立即联合多学科会诊,对胎儿超声影像进行详尽评估,认为虽然病情凶险,但通过产前严密监测、产时精准气道管理及产后手术干预,患儿仍有良好生存及恢复机会。随后,产科、新生儿科、儿外科与麻醉科团队迅速制定详细分娩及救治方案,提前配置新生儿呼吸机及复苏设备,将救治链条前移至出生第一刻。

产时接力,稳住呼吸就是稳住生命

分娩当天,各学科团队严阵以待。患儿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新生儿团队于产台第一时间成功实施气管插管[1],迅速建立有效通气,使氧饱和维持稳定。随后患儿转入新生儿科,在呼吸机支持下监测和稳定循环功能,为手术创造条件。

手术攻坚,微创精细操作为新生命打开肺部空间

生后24小时,患儿病情逐渐趋于稳定,但影像学提示脾脏、肠管仍大量疝入胸腔,肺组织明显压缩,有可能发生肠绞窄或感染性休克,危及患儿生命。经综合评估后,依据胎儿先天性膈疝临床管理指南(2022),儿外科团队决定实施胸腔镜下膈疝修补术[2]。手术过程中可见脾脏及肠管几乎占据整个胸腔,造成肺组织严重受压。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在新生儿中操作空间极为有限,脏器质地柔嫩,手术风险和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尤其新生儿脾脏组织异常脆弱,稍微牵拉或触碰即可导致出血,且止血困难,因此操作需慎之又慎。再充分暴露后,曹主任小心翼翼地将腹腔脏器全部还纳后,随后对膈肌缺损进行修补,每一针都精准缝合,避免出现缝隙导致再次疝入,然而,由于缺损面积巨大,无法直接采用折叠缝合方式关闭,因此使用生物补片行加固修补。在麻醉科和手术部护理团队的精密配合下,儿外科团队成功将脏器还纳腹腔并精准修补膈肌缺损,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儿肺扩张逐渐恢复,呼吸功能改善,成功撤离呼吸机。目前状态良好,已顺利出院。

我院长期构建“产前评估—产时干预—产后救治—术后管理”一体化救治体系,多学科无缝衔接,大幅提升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和预后质量。未来,我院将继续推动小儿外科、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及影像科协同发展合作,持续提高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以专业、精细和温度守护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小儿外科亚专科依托医院多个优势学科,构建了特色化诊疗体系,在微创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突破。

两项关键技术: 1.采用磁牵引与磁吻合技术,结合医工协作模式,创新性拓展腔镜在小 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2运用机器人辅助操作技术,提升儿童微创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三项特色技术: 1新生儿3mm腹腔镜及胸腔镜微创技术,精准治疗先天性消化道及肺气道畸形。 2大龄儿童应用单孔胸腔镜及腹腔镜,实现更微创、更美观的手术方案。 3.小儿美容整形与社交无痕技术,优化术后外观效果,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胎儿先天性膈疝临床管理指南(2022)[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10):721-732.DOI:10.3760/cma.j.cn112141-20220421-00261

2.Harting MT, Jancelewicz T.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lin Perinatol. 2022 Dec;49(4):893-906. doi: 10.1016/j.clp.2022.08.004. Epub 2022 Oct 9. PMID: 36328606.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