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坚持“闻鸡起舞”磨砺腹腔镜技术,悉心为每位疑难患者制作病例卡片,将“患者获益最大化”融入每一个细节;从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到摸索创建慢性胰腺炎治疗的“西胰模式”,他用高超技术和医者温度为患者重塑希望,诠释新时代青年医者的使命担当。
“怪病”克星:从“开腹”到“微创”的技术突围
慢性胰腺炎,因其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被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称为“怪病”。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患者往往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
“我们能不能用更小的创伤,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这是段万星时常思考的问题。
在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他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胰腺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p-ESWL),用于治疗胰管结石。在此之前,全国仅有上海长海医院等极少数医院掌握该技术。
通过精准定位、个性化参数设计和多学科协作,他成功帮助了数百位患者以无创或微创方式清除了胰管结石,避免了开腹手术的风险,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患者到我院进行就诊。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手术占比从75%降至25%左右,术后腹痛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是患者最真实的诉求,也是我们技术革新的方向。”段万星说。




△段万星介绍胰腺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
精益求精:“病例卡片”背后的临床匠心
段万星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制作“病例卡片”。
每当遇到疑难病例,他都会用卡片的形式将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史特点、影像特征、治疗过程、手术方案、术后随访等关键信息逐一记录,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每个病例进行总结,以此提高对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卡片虽小,却是他对患者高度负责、对诊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载体。这些卡片逐渐积累成一套宝贵的“临床数据库”,成为他开展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病历不仅是法律文书,更是医生临床思维的体现。”段万星说。他屡次在医院病历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但他更看重的,是从中提炼出的诊疗经验。
也正是凭借这种“工匠精神”,段万星在腹腔镜技术上持续深耕。胰腺手术往往较为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涉及较多的吻合重建,腹腔镜下完成难度更大。微创下高质量地完成手术是患者获得快速康复的关键。为突破腹腔镜下开展复杂胰腺手术的技术瓶颈,他坚持“闻鸡起舞”“每日复盘”——每天早上上班前在腹腔镜模拟器上进行练习,反复观看国内顶尖团队的手术录像,剖析操作细节,向国内顶尖专家取经,最终在腹腔镜操作中不断突破,熟练掌握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等各种高难度术式,并在全国平台“胰路晓谈”上进行手术直播。



△段万星制作的病例卡片,详细记录了每位疑难病例的关键诊疗信息



△段万星认为,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练好基本功是关键。他每天坚持在腹腔镜模拟器上进行练习,最终在腹腔镜操作中不断突破。
“一人一策”:“西胰模式”引领慢性胰腺炎治疗新范式
在国家大力支持精准医学背景下,面对慢性胰腺炎复杂的病因和病程差异,段万星提出了“分层管理、个体化干预”的诊疗思路,牵头创建了慢性胰腺炎治疗的“西胰模式”。
该模式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整合影像学、营养学、疼痛管理等多学科资源,以“去除结石,缓解疼痛,挽救胰腺功能,防止癌变”为核心治疗目标,为患者提供从药物保守治疗、体外碎石、内镜介入到外科手术治疗的阶梯化治疗方案,每一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均能在这里接受到个性化的最佳治疗。
“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段万星说,“每一步治疗都要以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获益为出发点。”
各种成功案例的积累让“西胰模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相关成果多次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区域诊疗水平,也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慢性胰腺炎诊疗管理经验。





“回望从医之路,最难忘的不是奖杯和证书,而是患者康复时的笑脸。”段万星说,“他们的信任,让我深知肩上的责任。”
作为医院第二届“创建国家医学中心青年先锋”,他始终坚信:“国家医学中心的灵魂,不在于大楼的高度,而在于医者初心的温度。”
如今,他依然坚持每日早起练习腹腔镜操作,坚持制作病例卡片,坚持参与多学科讨论,坚持推动“西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胰腺外科医生,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为患者多做一点事。”